墾丁

墾丁

2007/11/3

愛情可以讓娃娃魚迷失自我…

在我們人類的世界裏,不論人種,都是男人比女人高大,就連多數陸地上的哺乳類也多數如此。曾經就有男性沙文主義的科學家提出愈高等的動物,雄性就比雌性愈明顯地的大隻(當然也強壯)、就像獅子、大象、猩猩,不勝枚舉。而且在人類的文明裏,以男性為主的族群或部落都發展出比較優越的文明。所以愈”進化” 的動物,等同於愈高等,而且有雄性優於雌性的傾性。天擇是否對兩性的大小有所偏好?
各位潛友是否有想過: 我們背著價值十幾萬的裝備加一個專業潛導有時侯都不一定找得到娃娃魚,而且同一潛點要找到同一種娃娃魚也都非常困難,那麼它們怎麼找到它的同類?而且怎麼繁殖?

古爾德曾用安康魚;約136種的Angler Fish (釣魚的魚)或俗稱為 Frog fish - 娃娃魚,來解釋演化的機制能確保適應、專用化(specialization)、及物種化(speciation) 。

在廣大的深海裏,機動性不高的娃娃魚,它們深海的品種就採用非常獨特的繁殖策略來適應廣大生物分散的海底。它們母的娃娃魚比公的大很多,而體型較小的公娃娃魚在好不容易找到異性時,就緊扣在母魚身上並且把自已”退化” – degenerate 成一個完全依賴母魚提供養份及血液循環的精子製造器。它活著完全沒有自主性,只有不斷地交配繁殖。但它不是”寄生” ,因為它以生命的果汁 (Juice of Life) 不斷回饋母魚。

看到各種娃娃魚可愛的模樣,我寧可浪漫地遐想它們是為愛情完全投入自我。

身為靈長類的我,在這裏玩著我的筆,看著老婆跟小孩在玩,我暗自慶幸我們猿人的祖先在一千萬年前被 ” 演化” 浪潮推向以群居的方式解決交配及繁殖的難題。在愛情之餘,還能保留一些自主性。

不同的物種在兩性體型大小的差異是”演化” 的結果而不是起因。”演化”確保的是”適應性” 而不在乎高等或低等。